本文为劳动课《做风筝》教学设计方案,主要涵盖做风筝教学目标、教学重点及难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及实践准备工具、教学注意事项、教学过程、课后实践与思考、教学总结与反思等内容,仅供各位老师参考。
一、教学目标
1.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:通过制作做风筝,学生能够认识到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,理解制作风筝这一传统手工艺活动蕴含着人类智慧与勤劳的结晶,明白即使是看似简单的风筝制作,也需要付出劳动与努力,从而树立起尊重劳动、热爱劳动的正确观念。
2.形成必备的劳动技能:学生在学习制作风筝的过程中,能够掌握基本的风筝制作工艺,包括选材、裁剪、绑扎、绘制等具体操作技能。学会根据风筝的结构和设计要求,合理地使用工具和材料,提高动手实践能力。
3.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: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,如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,合理分类和使用材料,养成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的习惯,并将这些良好的习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,形成自觉遵守劳动规范的行为模式。
4.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:在制作过程中,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,如风筝骨架绑扎不牢固、图案绘制不满意等,但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,学生能够体会到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完成作品,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、敢于创新的精神。
二、教学重点及难点
1.教学重点
①学生需要掌握制作风筝的完整流程,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(如竹条、纸张或布料等)、制作骨架、裁剪蒙面材料、绘制图案、组装风筝等关键步骤,确保能够按照正确顺序完成风筝制作。
②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剪刀、钳子、胶水等工具,以及如何根据风筝设计选择合适的材料,例如根据风筝的大小和形状挑选合适的竹条粗细、纸张质地等,确保制作过程安全、高效。
③帮助学生理解风筝能够飞行的简单原理,如骨架的对称性、重心的合理分布等,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重风筝的平衡性,从而制作出能够成功放飞的风筝。
2.教学难点
①骨架是风筝的基础结构,其制作的精确度和牢固性直接影响风筝的飞行性能。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将竹条弯曲成合适的形状,并用线或胶水将其牢固地绑扎在一起,确保骨架对称且不易变形,这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要求较高。
②风筝的美观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案设计。学生需要在有限的风筝蒙面材料上进行创意设计和绘制,既要考虑图案的美观性,又要保证绘制的图案能够与风筝的整体结构相协调,这对学生的美术基础和创造力是一个挑战。
③即使风筝制作完成,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无法顺利飞行。学生需要学会观察风筝飞行时的状态,分析问题(如飞行不稳定、无法升空等),并进行相应的调整,如调整骨架、增加尾翼等,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力和问题解决能力。
三、教学方法
1.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讲解风筝的历史、文化背景、制作原理和基本步骤等知识,使学生对做风筝有初步的理性认识。例如,介绍风筝在古代的军事用途以及不同地域风筝的特色等。
2.亲自示范风筝制作的具体过程,包括如何裁剪纸张、绑扎骨架、绘制图案等,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每个步骤的操作方法和技巧,便于学生模仿学习。
更多内容,尽在河小蛙平台……
“河小蛙”提供丰富的劳动课教案课件、教学设计与实操讲解视频,生成劳动电子档案,助力学校开展信息化劳动教育,打造劳动特色校园。
问题反馈
020-31137596
扫码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