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为劳动课《非遗皮影》教学设计方案,主要涵盖非遗皮影教学目标、教学重点及难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及实践准备工具、教学注意事项、教学过程、课后实践与思考、教学总结与反思等内容,仅供各位老师参考。
一、教学目标
1.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:通过了解皮影艺术的历史渊源、文化内涵及非遗传承意义,深刻认识传统手工艺劳动的价值,形成尊重劳动、珍视文化遗产的观念,主动关注非遗技艺的保护与发展,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。
2.形成必备的劳动技能: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皮影制作的基本流程与核心技法,包括绘图、雕刻、上色、组装等步骤,熟练运用各类工具,能够独立或合作完成皮影作品,提升动手能力与艺术创作水平。
3.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:让学生在皮影制作过程中养成耐心细致、严谨专注的工作态度,保持工具使用规范、材料整理有序的良好习惯,学会在劳动中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,逐步培养精益求精的品质。
4.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:体会皮影艺人世代坚守的匠心精神,感悟劳动创造美、创造价值的真谛,激发创新意识与探索精神,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皮影制作,在传承中实现文化创新,弘扬艰苦奋斗、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。
二、教学重点及难点
1.教学重点
①深入讲解皮影戏的历史渊源、地域特色与文化价值,使学生明晰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,培养文化保护意识。
②系统介绍皮影制作的材料特性、工具用途(雕刻刀、上色笔等),以及制作流程的基本框架,为实践操作奠定理论基础。
③重点指导皮影造型设计、雕刻技法(镂空、阴刻、阳刻)、上色晕染及组装连接等关键工艺,确保学生掌握皮影制作的核心技能。
2.教学难点
①皮影雕刻需兼顾图案复杂与材料脆弱,对力度、角度控制要求极高;上色时多层渲染易出现晕染不均,学生难以精准把握。
②将传统皮影造型元素融入现代设计理念,既保留文化韵味又彰显个性创意,需要学生具备一定艺术审美与创新思维。
③引导学生透过皮影制作工艺,深刻理解其背后的民俗文化、故事寓意,并通过作品传递非遗文化精神内核,存在认知与表达层面的双重挑战。
三、教学方法
1.文化讲授法。通过PPT、视频或实物展示,系统讲解皮影的历史起源(如汉代“弄影还魂”传说)、地域流派(如陕西华县皮影、河北唐山皮影)及文化价值(民俗故事载体、民间美术体现),让学生建立对皮影非遗的基础认知,理解其作为“活态文化”的独特性。
2.示范教学法。现场演示皮影制作关键步骤,如展示材料处理过程(如浸泡、刮薄、磨平);用雕刻刀示范“推皮走刀”技法,或演示矿物颜料分层晕染效果,通过直观操作,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流程和技术要点。
3.分组实践法。将学生分组完成皮影制作任务,如组内分设“设计师”(绘制图案)、“雕刻师”(刀具操作)、“色彩师”(上色)、“组装师”(关节连接);以“传统故事”(如《西游记》)或“现代生活”为主题,设计个性化皮影角色,培养团队协作能力,在实践中深化技能掌握。
更多内容,尽在河小蛙平台……
“河小蛙”提供丰富的劳动课教案课件、教学设计与实操讲解视频,生成劳动电子档案,助力学校开展信息化劳动教育,打造劳动特色校园。
问题反馈
020-31137596
扫码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