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为劳动课《非遗手工-竹编杯垫》教学设计方案,主要涵盖非遗手工-竹编杯垫教学目标、教学重点及难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及实践准备工具、教学注意事项、教学过程、课后实践与思考、教学总结与反思等内容,仅供各位老师参考。
一、教学目标
1.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:让学生认识到非遗手工劳动的文化价值与实用意义,意识到竹编技艺作为传统劳动智慧的结晶,承载着匠人对材料的敬畏与对工艺的执着,从而树立尊重劳动、崇尚劳动的观念。
2.形成必备的劳动技能:学生将在课程中学习竹材的挑选、破篾、打磨等基础技法,掌握十字编、经纬编等竹编基本编织技巧,学会根据杯垫尺寸进行篾条的规划与编织密度的控制,掌握从材料到成品的完整制作流程,具备独立完成竹编杯垫制作的实践技能。
3.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:培养学生耐心细致、有条不紊的劳动习惯,通过反复练习与修正,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,形成良好的劳动秩序感与责任感,将规范操作、认真对待劳动任务的习惯融入日常。
4.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:引导学生在学习竹编技艺时,感悟匠人持之以恒、追求卓越的劳动精神。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艺人在漫长岁月中对技艺的坚守与创新,培养自身吃苦耐劳、勇于挑战的品质。
二、教学重点及难点
1.教学重点
①重点掌握竹材的选料标准(需挑选无虫蛀、韧性好的竹段),这是保证杯垫制作基础质感的关键。
②熟练运用十字编的起编方法、经纬编的交错规律,以及边缘收口的缠绕固定技巧,让学生能构建出平整紧实的杯垫主体结构。
③通过讲解竹编工艺的历史渊源、地域特色及实用价值,引导学生理解非遗手工中“物以致用”的造物理念,强化文化传承意识。
2.教学难点
①学生易因用力不均导致篾条开裂或粗细不一,需攻克将竹材劈成均匀篾条的技术难点,避免影响后续编织平整度。
②在编织圆形杯垫时,如何通过调整经纬篾条的间距与张力,使平面编织自然形成圆弧造型,是空间构造能力的主要挑战。
③引导学生在保留十字编等传统技法的基础上,探索色彩搭配(如竹篾染色)或图案创新(如加入几何纹样),平衡传统工艺规范性与设计创新性。
三、教学方法
1.直观演示教学法。现场示范竹编杯垫的完整制作流程,从竹片上色到排列,到经纬编织时篾条的穿插顺序,再到边缘收口的缠绕技法,通过分步慢动作演示,让学生直观观察关键动作细节,理解“看篾穿篾”的操作逻辑,形成初步的肌肉记忆参照。
2.分层任务教学法。将制作过程拆解为“材料预处理-基础编织-造型修饰”三个阶段任务。先让学生完成竹篾打磨等基础任务,再尝试十字编平面练习,最后挑战圆形弧度编织,通过分层递进的任务设置,让不同技能水平的学生都能逐步积累成就感,降低学习挫败感。
3.非遗文化浸润法。在技法教学中融入竹编工艺的文化背景,如展示明清时期竹编器皿的图片,讲述民间匠人“一篾一器”的创作故事,播放非遗传承人访谈视频,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时,不仅掌握技术,更能理解竹编作为生活智慧与艺术表达结合体的文化内涵。
更多内容,尽在河小蛙平台……
“河小蛙”提供丰富的劳动课教案课件、教学设计与实操讲解视频,生成劳动电子档案,助力学校开展信息化劳动教育,打造劳动特色校园。
问题反馈
020-31137596
扫码关注公众号